三隻小豬養出下一個巴菲特
內文簡介 》
金錢教育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,只可惜學校並不教。 致富關鍵始於心態, 「你一個月賺多少錢?」 對於金錢,孩子總是有一大堆的疑問,但家長通常不是不回答,就是不知道該如何回答。其實,家長跟孩子一樣,也會想問:「為什麼要和孩子談錢?如何和孩子談錢?」 家長可能不知道,如果迴避這些話題,就會失去教育孩子的絕佳機會。父母應該做的,就是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,而談錢,就是在談價值觀。 本書作者利柏為《紐約時報》理財專欄作家,長年為全球知名財經報章雜誌撰寫理財文章,包含《華爾街日報》、《財星》雜誌與《快速企業》雜誌等。利柏在本書透過9個關鍵問題,破除避談金錢的禁忌,並且透過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實際案例,以最生活化的方式,讓你輕鬆回答孩子關於錢的千百個大哉問。 書中為下列這些可能令家長感到棘手的問題提供實用建言,包括: 跟著利柏教孩子學會「三隻小豬」的理財分配方式,除了消費、儲蓄,也讓孩子學會捐獻的重要性,不僅自小掌握理財觀念,也成為真正懂得金錢價值的人。
王麗芳、美國大媽布魯奇、夏韻芬、陳安儀、劉軒 本書鼓勵父母開始跟孩子談論金錢,教導父母如何在不同金錢問題中,談論自己的價值觀,非常值得父母參考。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更多父母,讓他們可以和孩子談錢,卻不傷感情。 除了從家庭生長環境間接學習,孩子與錢相處的管道,不外乎零用錢的使用。本書介紹的三個存錢筒教養法,與大人理財預算的基本概念相同,給遇到金錢教養問題就如迷途小羊的家長一道曙光。 孩子是很多父母終其一生最重要的投資,然而在課業、才藝之外,父母往往忽略金錢教育的重要性。有了金錢教育,還要持續溝通。金融知識、金錢的運用原則與使用態度,都不是談一次就能成功的。 談錢,其實也就是談價值觀。金錢教育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,只可惜學校並不教。幸好這本書把孩子常問的、關於錢的問題,做了最好的整理與建議,家長可以隨時參考! 本書考慮周延、充滿啟發,並提出許多聰明、實用的技巧,還能把有關金錢的對話,轉變成生命學習的課程。無論你已經有孩子、想要有孩子,或自己還是個孩子,都一定要讀這本書! 我們都希望培養孩子良好的價值觀,卻往往忘了和孩子談論金錢。希望我們的下一代,比我們更擅長處理金錢。本書立論別開生面、引人入勝,是一本家長必讀的重要書籍! 沒有人知道,有多少人加入這場貧富不均的討論,或是這些討論會引起多少關注。但是,當一群好奇的國、高中生看到新聞後,對父母提出許多疑問時,就會讓彼此的關係開始緊張起來。 「我們家有錢嗎?我們怎麼知道誰有錢?你為什麼要選擇現在的工作,而不選擇其他更好的工作?那樣我們就可以住在更好的房子、到更好的地方度假!」 很多父母面對這些問題,都不知道該如何回應。而我很快就明白,為什麼他們會轉而尋求我的答案。因為,學校並不擅長處理這類的問題。老師如果談到政府、政策與稅收,聽起來既無聊,還會牽涉到政治;如果談到個人的行為與企圖心,又會變得有點像是道德批判。不管老師在課堂上談到什麼,孩子回到家裡都會提出敏感的問題,而隔天一早,學校的行政人員就會接到一堆家長的抱怨電話。 在課程自由度較高的私立學校,談到金錢與社會階級就更是複雜。能夠將孩子送進私立學校的家庭多半都很幸運,不是自己足夠富足,就是可以獲得財務援助。但即使如此,當有任何人談到與金錢有關的問題,以及金錢如何影響孩子時,家長與行政人員都會深感不安。 談錢不是問題,不談才是問題 身為新聞從業人員,我們最愛問讓人不舒服的問題了。其實,在聽到這兩對父母煩惱的前一年,我已經開始蒐集各年齡層孩子所提出、與金錢有關的刁鑽問題。只要聽到一個好問題,我就會發布到《紐約時報》的網站。 「為什麼那個人在等紅燈的時候跟我們要錢?為什麼我們不把多的房子送給沒房子的人?為什麼我們家沒有兩棟房子?媽媽賺的錢比爸爸少嗎?我們窮嗎?穿不起好衣服的人是不是很懶惰?如果你失業的話我們是不是就沒錢花了?」 針對每個問題,我會先貼出一則答案,再請讀者幫忙提供改良的版本,這樣的討論讓大家都覺得獲益良多。我9歲的女兒同樣問了幾個問題,所以我也試著在家裡回答這些答案。 和我聯絡的這兩對父母,已經注意我網站上的討論好一陣子了。他們向我提出邀約,問我願不願意到孩子的學校為家長演講,讓父母知道如何和孩子談錢。此外,他們也提醒我:「家境好的家庭,已經開始覺得自己被妖魔化;而家境不好的家庭,覺得有錢人很愛在大家面前炫富。」他們婉轉建議我,希望我可以用不讓現場任何人感到不舒服的方式,討論金錢的議題。 我馬上就答應了他們的邀約。這世上沒有太多關於教養與金錢的重要挑戰,但這就是其中之一,而且對某些父母來說,也算是新的問題。 過去幾十年來,有許多學者一頭鑽進「行為經濟學」的領域。如果你曾經讀過《蘋果橘子經濟學》,就會知道行為經濟學在談些什麼。簡單來說,行為經濟學家認為:大到政府施政,小至個人行為,人類的偏好與情緒都會對經濟決策造成深遠影響。 我們在任何時刻,對金錢所做的任何決定,以及所得多寡,都會伴隨大量的情緒。例如說,我們對於買得起的東西,通常會感到自豪、喜悅與興奮;反之,則會感到困擾、羞愧、尷尬與羨慕。每個月會特別留心信用卡或簽帳卡消費明細的人,應該都曾感受過這些複雜的情緒。根據我在《華爾街日報》與《紐約時報》10年的理財專欄作家經驗來看,挑選合適的共同基金或貸款時,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認清與控制這些情緒。畢竟,情緒會讓我們做出不當的行為和糟糕的決定。 我知道我能幫助這些家長,提供他們幾個關於零用錢與青少年消費的原則,但任何與金錢有關的話題,都必須考量到情緒因素。只要扯上錢,無論是自己或身邊其他人的花費,幾乎所有人都會產生複雜的情緒。大家一提到錢,就無法保持客觀公正;再提到自己的孩子,也肯定無法保持冷靜與理性。在糾結的情緒下,父母通常很難跟孩子開誠布公的討論與金錢有關的話題。 對所有家庭來說,無論處於何種社經地位,金錢都是一個複雜的議題。富裕的父母,所擁有的金錢比基本生活所需多更多,幾乎每天都在為孩子設定人為的開銷限制。因此,他們決定要在孩子身上花多少錢,或是何時停止援助,比較偏向情緒上的因素,而非財務上的考量。至於中產或勞動階級的父母,在盡可能滿足孩子衣食無缺的同時,通常會對日常開銷精打細算。但是當孩子問到:「為什麼家裡沒有更多的錢?」這種近似控訴的問題,還是會讓父母百感交集。 不談錢,就不會用錢 在考慮演講內容的同時,我想先提醒這兩對父母:和孩子談錢是一項全新的重大挑戰,不但現在就會對孩子有所影響,而且未來幾年也是。社群媒體首當其衝,對國、高中生來說,這通常是引發羨慕的來源。這個年紀的孩子還在微調自己的人格,總會在半公開的場合呈現自己最完美的一面。他們經常會描述誰擁有什麼東西、誰跟誰在其他人負擔不起或沒受邀的場合做了什麼很酷的事。即使父母想做些什麼,也很難與孩子頻繁接觸社群媒體後所產生的渴望對抗。 這些孩子將面臨的大學學費,也是我們年輕時無法想像的天文數字。美國一流州立大學的教育費用,門檻從10萬美元起跳,有的甚至高達25萬美元。對於能夠負擔的家庭來說,仍是一筆驚人的花費;對於存不到什麼錢的家庭來說,幾乎想都不敢想。有些孩子會選擇住在家裡,或是先就讀社區大學以減少開支;有些孩子會憑藉個人成績或家庭需求,獲取財務補助的資格。當然,富裕的家庭可能不會獲得這些補助。至於每年無法拿出足夠學費的家庭,通常會讓孩子決定是否要申請助學貸款,否則他們根本沒錢負擔。 一般來說,父母不會阻止孩子借錢去念大學,理由很簡單,因為沒有人想扼殺孩子進入理想大學的機會。所以問題就出在,最後決定是否要承擔數萬美元貸款的人,是年僅10幾歲的孩子。釐清自己要為大學教育花多少錢,是生命中重要的財務決策。但父母老是把這件事的決定權,交給一個17歲的孩子,而這孩子卻從沒買過比腳踏車還貴的東西。這種做法,簡直只能用愚蠢來形容。 再說,孩子大學畢業後要進入的世界,已不同於前兩個世代所進入的世界。健保與退休金現在主要是由勞工負責,而非雇主。雇主不再提供疾病與傷害的醫療費,而是讓勞工自行支付部分或全額的健保費;雇主也不再提撥退休金,而是讓勞 天下文化 朗恩.利柏(Ron Lieber) 1 9789864790166 報價日期 : 2016-07-22
上架/刊登日期 :
2016-07-22
物品資訊
|
留言1.